近日,徐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刘娟主任团队收治1例以“持续3个月下腹坠胀感伴尿频4个月”为首发症状的ULBN患者。该患者为35岁未婚女性,因长期忽视规律体检及自身症状,致使肌瘤发生弥漫性生长,最终因瘤体巨大且多发失去了微创手术的机会。
1.无性生活女性为何会得子宫肌瘤?
子宫伴奇异形核平滑肌瘤(uterine leiomyoma with bizarre nucleus,ULBN)是一种罕见的子宫肌瘤亚型,发生率约占子宫平滑肌源性肿瘤的1%,其细胞核病理形态怪异,而肿物性质具有良性特点。
部分年轻女性存在“无性生活即远离妇科疾病”的认知偏差,认为子宫肌瘤等妇科问题与性经历直接相关。事实上,子宫肌瘤作为一种激素依赖性良性肿瘤,其发生发展与雌激素水平、遗传易感性、代谢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与是否有性行为无必然联系。
2.子宫肌瘤的“无声警报”
子宫肌瘤多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据《Human Reproduction》最新发表的澳大利亚首项子宫肌瘤流行病学研究报道:肥胖(BMI≥30)、初潮年龄<11岁、生育次数少(≤1次)等因素显著增加患病风险,而月经量大、经期疼痛等症状更是典型信号。
女性年龄是子宫肌瘤发生的显著危险因素。30岁之前,子宫肌瘤的患病率低于1%,到45-49岁时增加到7.3%。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在20-24岁时为每1000人年0.06例,在40-44岁时达到每1000人年5.0例。目前该病开始呈现年轻化趋势,我国报道过最小的患者年仅15岁。
1973-1978年澳大利亚妇女健康纵向研究队列中按5岁年龄组诊断为子宫肌瘤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总病例数n=8066,子宫肌瘤病例数=565).(Hum Reprod.2024;39(9):2134-2143.)
3.未婚未孕女性为何需重点关注?
1.雌激素暴露时间较长:妊娠和哺乳期间,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相对降低。未婚未孕女性因缺乏这一生理性保护期,长期处于雌激素活跃状态,可能增加肌瘤发生风险。有数据显示,35岁以上未生育女性子宫肌瘤发病率较同龄经产妇高1.5-2倍。
2.肥胖与代谢综合征风险:未婚未孕女性因社会压力、久坐办公等因素,体脂率偏高者较多。脂肪组织可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进一步刺激肌瘤生长。
3.延迟就医现象:部分未婚未孕女性因缺乏常规妇科体检习惯,或因月经异常等症状误认为是“压力导致”,易延误诊断。
4.其他因素:滥用含雌激素化妆品,食用高激素污染的食物等。
4.医学建议
1.破除认知误区:所有年满18岁女性均应建立定期妇科体检意识,推荐每年一次盆腔超声检查(经腹部超声无需经阴道操作,适用于无性生活者)。
2.高危人群筛查:存在月经量增多、贫血、下腹坠胀或家族史者,建议每6个月监测激素水平及子宫形态。
3.年轻患者管理:即使暂时无生育计划,也需评估肌瘤对未来妊娠的潜在风险,如黏膜下肌瘤可能降低胚胎着床率等。
科室介绍
妇科二区重点研究方向
妇科二区开展普通妇科及盆腔痛专科疾病的诊治,开展妇科肿瘤精准切除、宫腹腔镜微创手术、盆底功能修复、更年期综合管理等,致力于解决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宫颈病变等疑难问题。
专家介绍
刘娟 主任医师 妇科二区主任
专家门诊时间:
周二妇科专家门诊
周四妇科高级专家门诊
周五更年期专家门诊
张荣荣 主任医师 妇科二区副主任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三妇科专家门诊
林萍 主任医师 首席专家
专家门诊时间:
周一、周三妇科专家门诊
周四更年期专家门诊
监制丨曹永
总编丨马传卫
副总编丨范玉娇
编审丨刘燕敏
审核丨刘娟
供稿丨刘娟 丁虎
编辑丨张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