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专家:刘松林,女 ,新生儿科病区主任,主任医师,徐州医学会围产医学委员,急诊医学委员。20年来,一直从事儿科临床工作。擅长于儿科和新生儿科常见病的诊治和急危重病的抢救和治疗。对新生儿常见病: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黄疸等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2004年曾在北医三院进修学习半年,参与多项市级科研课题,多次获市级医学新技术引进三等奖。
专家门诊时间:每周四
打好“小儿腹泻”保卫战
——访市妇幼保健院儿科专家刘松林
记者从市妇幼保健院儿科获悉:近一月来,前往该院儿科就诊的50%是腹泻患儿。儿科主任医师刘松林解释说:小儿消化系统机能薄弱,夏季腹泻是比较常见的疾病之一。许多患儿家长认为腹泻没什么大碍,其实不然。小儿腹泻如果不及时治疗,可引起各种并发症,威胁健康,如果治疗不当,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
夏季腹泻 多为非感染性腹泻
刘主任介绍:小儿腹泻可由非感染性和感染性原因引起。引起非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有:
1.饮食因素: 喂食不当可引起腹泻,多为人工喂养儿,由于喂养不定时、量过多或过少或食物成分不适宜,如过早喂食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断奶;过敏性腹泻,如对牛奶和大豆等食物过敏而引起腹泻。原发性或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或活性降低,肠道对糖的消化吸收不良而引起腹泻。2.气候因素:气候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吃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消化功能紊乱而致腹泻。
引起感染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分为肠道内感染和肠道外感染。肠道内感染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及寄生虫引起,以前两者多见,尤其是病毒。
病毒感染:1.人类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2.诺沃克病毒:多侵犯儿童及成人,与婴幼儿腹泻的关系不密切。
细菌感染:主要为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引起的感染。病原微生物随污染的饮食或水进入消化道,也可通过污染的日用品、手、玩具或带菌者传播。
察颜观色 及早发现孩子的痛
家长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小儿肚子不舒服就只会哭,但永远不会告诉你他肚子痛。刘主任介绍了两种方法,让家长及早知晓孩子的病痛。一个是大便的次数增加,另外一个是大便的性状。她说,对于新生儿,如果是母乳喂养的,大便的次数5次以内/天为正常,如果是吃配方奶粉的,大便的次数3次以内/天为正常。另外,小儿的大便正常的性状为不成型,呈糊状,淡黄色。医生特意指出,如果小孩的大便带血丝就要特别注意了,因为那很可能是因为小孩的肠胃被细菌感染了,这时就要及时带孩子看医生了。
治疗原则 纠正脱水合理用药
对于小儿腹泻的治疗,刘主任提醒家长不要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要确诊孩子属于那种腹泻从而遵照医嘱调节小儿饮食,预防和纠正脱水,合理用药,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
1.饮食疗法。轻症减少奶量,代以米汤、糖盐水等;重症应禁食8-24小时,并静脉补液。
2.液体疗法。口服法:适用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重者。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升每日计算,分数次服用。静脉补液法:用于中度、重度脱水。
3.控制感染。针对病因,遵照医嘱选用药物。
4.对症治疗。肠道微生态疗法,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蜡样芽孢杆菌等制剂。肠粘膜保护剂: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粘液糖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散。避免使用止泻剂。此外,还要遵医嘱进行补锌治疗。
五大预防措施 让孩子远离腹泻
1.注意饮食卫生。家长应保障饮用水的卫生,确保宝宝饮食器皿的洁净。
2.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按时添加辅食:小儿在添加辅助食物时必须注意从少到多,逐渐增加,使婴儿有个适应过程;从稀到稠,先喝米汤,渐渐过渡到稀饭、软饭;从细到粗,如加水果时,开始喂果汁,尔后吃果泥。5个月试加鸡蛋黄、鱼泥、嫩豆腐;7个月以后可添加富有营养、适合其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鱼、肉末、青菜、饼干等,逐渐为断奶做些必要准备,但应避免在夏天断奶。在逐渐添加食物时,最好先习惯一种食物后再加另一种食物,不要同时添加几种如遇小儿生病应暂时不加另一种食物。食欲不振时,不宜强制进食。
3.增强体质:平时应加强户外活动,提高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注意小儿体格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感染各种疾病。
4.合理应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肠道菌群失调,招致耐药菌繁殖引起肠炎。
5.口服轮状病毒疫苗可预防轮状病毒肠炎。